欢迎登陆bt365娱乐场/阳泉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规划信息

阳泉市新型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3-01-14 16:57:30       大    中    小      来源:

 

新材料产业是当今科技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领域之一,新材料技术对其他领域的发展起着引导、支撑和相互依存的关键作用。发展新材料产业不仅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影响、拉动内需的重要产业,也是我市进行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产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的新型材料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更好地提升传统材料产业的技术和品质,拓展新材料领域,加速材料产业的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编制了阳泉市新型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 新型材料产业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材料是新出现的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新材料与传统材料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分界,新材料在传统材料基础上发展而成,使新材料经过组成、结构、设计和工艺上的改进,从而提高材料性能或出现新的性能,都可发展成为新材料。我市涉及新材料的产业和产品主要包括铝镁、耐火、磁材、陶瓷、新型建材、碳素、粉末冶金、石油压裂支撑剂等。

(一)新型材料产业现状

截至2010年底,全市17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新型材料企业51户。2010年全市新型材料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6.22亿元,增长71.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4%。其中:

铝镁材料:全市共有铝镁生产企业5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户。现有生产能力为:氧化铝40万吨,电解铝29万吨,铝杆3万吨、铝合金4万吨、铝型材5万吨、铝焊丝5000吨、金属镁1万吨。2010年实际生产氧化铝41万吨、电解铝13.69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6.85亿元,同比增长38.3%

耐火材料:全市共有耐火生产企业26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9户。现有生产能力315万吨,2010年实际生产81.4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1.3亿元,同比增长24.3%。实现利润500万元,同比下降78%

磁性材料:全市共有2户生产企业,现有生产能力7000吨,其中永磁铁氧体5000吨,烧结钕铁硼2000吨。2010年生产钕铁硼363吨,磁材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640万元,同比增长28.3%

陶瓷制品:全市共有4户规模以上生产企业,现有生产能力为:日用陶瓷2300万件、瓷质砖250万平方米、高压电瓷套3万支。2010年实际生产日用陶瓷2261万件、瓷质砖224.75万平方米、高压电瓷套2470(产值665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7548万元,同比增长5.8%

新型建材:全市共有45户生产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户,现有生产能力为:水泥160万吨、新型墙体材料15亿块标准砖。2010年实际生产水泥146.97万吨、新型墙体材料8.5亿块标准砖,实现工业总产值4.08亿元,同比增长37.5%

碳素制品:全市共有8户生产企业,全部为规模以上企业,现有生产能力为25万吨/年。2010年实际生产碳素制品4.72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5.03亿元,同比增长5%

粉末冶金:全市共有2户规模以上生产企业,现有生产能力为:还原铁粉3万吨、粉末冶金制件1000吨。2010年实际生产还原铁粉10860吨,实现工业总产值4910万元,同比增长10.8%

石油压裂支撑剂:全市共有3户规模以上生产企业,现有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2010年实际生产10.2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3.06亿元,同比增长25%

目前,市域内从事新材料产业的主要企业有:山西兆丰铝业有限责任公司、阳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盂县西小坪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山西京宇天成科技有限公司、阳泉林立粉末有限公司、山西兆丰碳素有限公司、阳泉市长青石油压裂支撑剂有限公司、南煤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华通集团建材公司、平定莹玉陶瓷有限公司、山西华伦陶瓷有限公司等企业。其中,盂县西小坪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的硅砖产能亚洲第一;林立粉末有限公司还原铁粉产能全国第五;山西京宇天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国内领先,产能在国内名列前茅。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新材料产业的整体规模偏小,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二是产业聚集度、关联度低,没有形成集群优势。

三是有的停留在材料的粗加工阶段,产业链深度开发不够,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四是有的产品生产技术和设备不够成型和配套,产品市场适应性不强。

五是企业资金紧张,流动资金和技改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 新型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国际形势: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新材料产业起步早,发展较快。以新材料为基础的一批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兴起,并成为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热点。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将新材料列为国家发展关键技术项目的首位。日本把开发新材料列为国家第二大目标,作为巩固其经济大国地位的技术推动力量。德国提出21世纪的9大重点领域,首选就是新材料,并作为世界技术发展的首选课题。

国内形势:近年来,我国新材料的生产及产业发展已备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并得到了国家相关各科技计划、产业计划的支持扶助。国家设立了诸如863计划、973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攻关计划、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在各项科技计划中,新材料的投入比例占到总投入的15-30%。全国各主要省市也纷纷将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振兴地方经济的重点领域。列入地方经济重点发展计划。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西安、山东等地。新材料上市公司达到52家,科技部在全国的21个省市共计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近40家。新材料工业产品品种接近5000个,每年创造经济效益60-90亿元。

市场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对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新材料的发展潜力巨大,新材料及其产业化已成为令人瞩目的热点问题。其原因是由于新材料成长性高、市场潜力大,新材料新产品的利税比率大。据国际新材料市场需求和预测,新材料涉及多个工业领域,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未来新材料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大体包括: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功能(含高温超导材料、磁性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智能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及化工新材料等类型,是今后若干年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

近年来,阳泉新型材料生产企业发展迅速,铝镁合金、粉末冶金、永磁材料、各类耐火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均具有较大的国内外市场。未来新材料产业是推进阳泉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朝阳产业。

三、 “十二五”新型材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标准,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推动新型材料行业总量扩张、链条延伸、产业集群和优化升级。坚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新型材料行业向园区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使我市新型材料产业逐渐向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以推进技术创新为核心,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为产业的逐步升级源源不断地输送技术和成果,始终使新材料产业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发展。

二是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选择在我市有一定基础的铝镁合金、粉末冶金、永磁材料、耐火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行业为重点发展方向,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三是坚持合资合作、互利双赢的原则。通过合资合作、企业兼并、资产重组等措施,推动我市从事新材料开发与生产的企业与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实施战略合作,积极吸收国内外资本和利用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技术、管理和市场开发经验,实现我市新材料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 “十二五”新型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及目标

(一)发展重点

铝镁材料: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铝镁冶炼技术水平,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大力发展铝镁产品深加工,支持耐腐蚀、高强度、高韧性铝镁合金发展。建设铝镁合金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用铝镁合金薄带及制品、铝镁板材、铝镁型材、高品质铝镁合金基地。

耐火材料: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产学研结合攻关,大力发展均质料、电熔改性料、转型料等优质合成原料,发展白云石系列产品以及各种用于钢铁工业、玻璃工业、水泥工业和陶瓷工业的优质高铝质、硅质耐火材料制品,实现材料的质量、品位和附加值的升级,提高耐火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重点支持白云石砖系列产品与大型高炉用炮泥产品、镁质耐火材料系列产品与连铸耐火材料、高铝不定形耐火材料、高铝质耐火制品、高炉用高铝质制品、硅质耐火材料制品、高铝矾土原料加工等方面的项目建设。

冶金材料:要依托现有的钕铁硼、铁氧体、还原铁粉、钛铁粉等基础材料产品,重点发展水雾化铁粉、粉末冶金制件、低稀土含量永磁材料等产品,支持还原铁粉、钛铁粉、磁性材料上下游联合开发应用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品链,向高纯、超细和高档制成品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支持企业联合重组,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团,建设粉末冶金和磁性材料生产基地。

建筑材料:要按照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电石渣、脱硫石膏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煤矸石砖、粉煤灰建材制品和轻质保温免烧类新型墙体材料,不断改进和完善生产工艺,提高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陶瓷材料:依托我市丰富的陶土资源优势和现有陶瓷产业基础,改进生产工艺,扩大生产规模,注重产品开发和档次提升,积极发展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电工陶瓷、艺术陶瓷及功能陶瓷。日用陶瓷逐步增加煤系高岭土高透明瓷、骨质瓷、镁质瓷等高档瓷种的生产。建筑陶瓷要逐步过度到生产大尺寸、无瑕疵、艺术化的高档产品。鼓励电工陶瓷、艺术陶瓷和功能陶瓷等新型陶瓷材料的发展,鼓励新型陶瓷材料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支持开展煤系高龄土高透明高级日用瓷器研究,鼓励企业进行化学石膏加工陶瓷模具、工业废渣生产建筑陶瓷等废物利用的工艺技术开发。大力提升陶瓷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采用洁净无污染的天然气、煤层气和煤气作燃料,实现烧成控制自动化。

其他新材料:对我市其他独具特色、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材料,要积极扶持,加快发展。一是依托煤炭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碳纤维等新型纤维材料;二是大力发展新型半导体材料及器件(LED)、光伏材料等节能绿色环保光电材料;三是推进电磁防护及信息安全材料、污水处理用环境材料、空气净化用环境材料、无磷洗涤助剂、分子筛、可降解塑料、绿色包装材料、净水剂、高性能活性炭、新型发光材料和各类保温隔热材料、填充材料的发展。鼓励发展各类先进的化工材料和特种合金材料,鼓励发展石膏、石墨、大理石、石英石、白云石、长石等非金属矿产品,推进稀有资源的产业化开发。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型材料行业每年保持60%以上的增长。到2015年末,全市新型材料行业(不包括铝和耐火材料)工业总产值达到330亿元以上。

其中,碳纤维产品年产量达到3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40亿元;磁性材料产量达到1.3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5亿元;碳素制品产量达到20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5亿元;粉末冶金及制品产量达到10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6亿元;金属镁及镁合金产能达到1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亿元;石油压裂支撑剂产量达到120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42亿元;陶瓷制品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亿元;新型建材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

五、 政策措施

1、以高新技术和技术创新为主线,加快阳泉市新材料产业与国际接轨

全面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实施大项目引进战略,主动迎接国内和国际产业转移,全力争取国内和国际资本更多的在阳泉新材料产业聚集发展。树立“政产学研”的概念,积极发挥制定政策、搭建平台的作用,为企业汇聚高科技人才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的新材料产业,提高全行业的工艺技术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先进制造技术,主要是环保和节能技术、特种冶金技术、纳米技术的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环境治理水平,降低能耗、物耗,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和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关键是大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新材料产业中的传统企业。

2、以建设新材料工业集聚区为“龙头”,大力推动行业结构调整

重点建设23个新材料工业集聚区,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充分利用我市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主动向周边地区发展,为我市新材料产业拓宽发展空间,积极建设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新材料产业制造及物流基地。还要加强地区协作配套,增强环渤海地区之间特别是和太原、石家庄两大省会城市的经济合作,实施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差别化、特色化发展战略。

3、以龙头和骨干企业为核心,提升产业的整体实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新材料产业已成长出一批重点企业,初步具备了与国内外大公司相抗衡的实力。要通过政策支持、资金引导、土地优先等手段,促进企业兼并整合,加速新型材料产业集约经营和大型企业规模扩张。力争在各个行业形成几个主业突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升全市材料工业整体竞争力。对符合国家政策的企业并购重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大力扶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规模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产业适度集中、企业间有序竞争、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型企业协作发展的新格局,建设一批年销售收入1亿元、10亿元和50亿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

4、落实宏观调控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产业发展

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宏观调控的文件精神和具体措施,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尽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按照国家和我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从长远的发展战略出发,认真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确保全行业相关原材料的稳定供应,重点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技术、土地、资源、环保等瓶颈因素。

当前,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正处于由数量扩张逐渐向规模效益转变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全面科学的态度,正确把握产业发展的脉搏和规律,真正做到既不丧失发展良机,又不盲目发展,将新型材料产业培育成为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为阳泉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