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bt365娱乐场/阳泉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规划信息

阳泉市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3-01-14 17:06:19       大    中    小      来源:

新能源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整体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为贯彻落实国家的能源战略,充分发挥我市能源产业优势,推进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阳泉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 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煤层气综合利用现状

近年来,我市煤炭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政府关于煤矿瓦斯治理工作的要求,始终把瓦斯治理作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作为有效控制重特大事故、促进全市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重要措施来抓.精心组织,上下联动,取得了良好实效。先后投入10多亿元,用于矿井通风设备的更新改造、瓦斯防治等。全市所有煤矿安装了瓦斯监控系统,并实现了省、市、县、矿四级联动。

目前,全市煤矿瓦斯涌出量约15亿立方(吨煤瓦斯涌出量约1535立方,按年产6000万吨煤、吨煤25立方测算),整合后的30个煤矿安装了瓦斯抽放系统,2009年抽采量约6.8亿立方,利用3.92亿立方,利用率57.6%。若按涌出量测算,利用率为45.3%。其中,阳煤集团8套抽放系统,2009年抽采量约4亿立方,利用2.8亿立方(其中,发电用1.6亿立方;居民用1.2亿立方),利用率70%;荫营、固庄煤矿各1套抽放系统,年抽采量达0.6亿立方。荫营矿2009年抽采量约0.54亿立方,全部利用;固庄煤矿2009年抽采量约0.12亿立方,利用0.07亿立方,利用率58%

资源整合后地方53个煤矿,有20个矿安装了瓦斯抽放系统,其中,19个矿进行了抽采,6个矿进行了瓦斯利用。2009年抽采量约1.74亿立方,利用0.6亿立方(其中,发电0.14亿立方,居民用0.46亿立方),利用率28%

截止2010年,全市煤层气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54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6亿度。

(二)天然气利用现状

2007年,阳泉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开始实施,气源来自陕京二线,该工程设盂县首站1座,西小坪、白泉末站各1座,乌玉阀室1座。阳泉末站占地面积为15318平方米。该输气管道设计压力为6.3MPa,最大输量为年3.562×108立方米,首站进气压力为3.2±0.2MPa,各站供应下游用户压力不低于0.8MPa713,山西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与阳泉华润燃气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供用气协议,2008年初开始向阳泉市供气,到2010年的供气规模为每年11.8亿立方米,供气压力为2.8MPa。以上气源条件为阳泉市稳定供应天然气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阳泉华润燃气有限公司从20077月开始实施“阳泉市燃气工程及开发利用项目”,20086月一期工程完工并投入运营。至20106月,建成天然气门站母站合建站一座,CNG加气子站3座,敷设天然气中压管网180多公里,安装各种规格的调压柜60余台,建设SCADA远传调度系统一套,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日供气规模达33万方,供气范围涵盖工业用户、居民用户、商福用户以及公交出租车等,经营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天然气年总供气量在1亿立方左右。其中:工业用气8000万立方,汽车用气2000万立方,民用气700万立方米。工业企业用气58户(主要是耐火、陶瓷企业),日用气量约25万立方;加气汽车1800余辆,日用气量约56万立方;商业及居民用气2000多户,日用气量约2万立方。

(三)其他新能源现状

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刚刚起步。现拥有太阳能路灯150盏,路长6公里。秸秆气化炉正在推广。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煤层气综合利用率不高。煤层气仅作为一次能源发电和居民生活使用,但低浓度煤层气还不能利用,还没有进行深加工转化。如:煤层气液化,以煤层气为原料开发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等。

二是优惠政策不到位。对抽采企业的煤层气综合利用项目的支持和鼓励力度不够,尽快将国家已出台的煤层气利用政策落到实处。

三是经营管理不规范。由于各燃气企业之间自身的利益冲突,一些利国惠民的好项目无法顺利实施。天然气用气结构很不合理,优先使用类少,工业用气比重大(占81%)。现有CNG加气站数量少,布局不合理,应用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扩大。

四是新型能源发展缓慢。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产业。

五是高端人才数量少。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还比较缺乏,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等。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风能、地热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醇醚类等。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人类在节约现有一次能源,采用节能技术的同时,不断研发利用新能源,发展新能源相关产业,寻求新型、清洁、安全、可靠的可持续能源系统。

近年来,新能源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出台了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法律和优惠政策,新能源产业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全球太阳能产业新增投资为44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9.3%;风能产业新增投资61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51.7%;生物燃油产业新增投资达到4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30.6%。目前,发达国家新能源市场逐渐趋于稳定,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我国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通过产业,财税等政策引导,建立利益调节机制,支持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新能源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正在形成星火燎原之势。2008,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30%以上,风电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

我市新能源产业近年来也得到一定发展,煤层气、天然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技术创新水平大幅提升。特别天然气引进使用使我市的耐火、陶瓷产业产品质量和效益得到全面提升,煤层气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即减少了环境污染,又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业从无到有,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十二五”期间,新能源产业发展在宏观环境向好的同时,面临新的挑战。

有利因素:国际方面,一是在原油供应“紧平衡、高价位”态势不会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能源供需矛盾有所缓和,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带来了难得机遇。二是发达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普遍推行“能源新政”,实施能源产业变革,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正在形成。三是新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为新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内方面,一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能源消费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对开发利用清洁优质能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国家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并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给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契机。三是我市具有较丰富的煤层气资源,综合配套条件较为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

不利因素:我市是全国无烟煤生产基地,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可持续承载能力的矛盾突出,在资源环境硬性约束,新能源技术进步加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情况下,转变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任务非常艰巨。目前,新能源产业行业标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扶持政策不系统,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煤层气、天然气应用范围逐步扩大,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刚刚起步,从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看,加快培育和壮大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三、 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为主线,按照规模化、聚集化、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化进程,增强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能源发展和用能方式转变,优化能源结构,培育战略支撑产业,保障能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以扩大总量为首要任务,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加快具有资源优势和大规模产业化条件产业的发展。以培育新兴战略支撑产业为目标,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构筑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新能源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调整结构与转变方式相结合。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步伐,做强存量,做优增量,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社会用能方式转变。

坚持自主创新与战略合作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增加科研投入,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发展目标

2015年,基本建立新能源产业行业标准体系,新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新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2%,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年节约标准煤50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万吨以上。煤层气发电装机达到26.4万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4.4%。天然气利用量达到2亿立方米。风电装机达到10万千瓦,煤层气液化制LNG达到2亿立方米。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

四、 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煤层气综合利用工程。依据现有的煤层气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力度,特别是低浓度煤层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大气污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依托阳煤集团、市煤运分公司、南煤集团、阳泉华润燃气公司等骨干企业,扩大煤层气发电规模,采用新技术开发建设低浓度煤层气加压液化制LNG装置,提高煤层气综合利用水平。

(二)天然气应用工程。加快发展民用、公福、商燃气用户,积极推进耐火、陶瓷、铸造、粉末冶金、氧化铝等工业用户和客用汽车等燃气用户,统筹城乡燃气发展事业,推动城乡相互融合,共同繁荣。

(三)风电建设工程。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电网配套,统筹消纳的原则,大力推进风电规模化开发建设。充分利用盂县北部地区风能资源,加快风电工程建设步伐,2015年,风电总装机将达到10万千瓦,并加强风电场运行预测预报,采用先进智能化技术,优化电力调度方式,提高风电场运行水平。

(四)太阳能利用工程。依据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建设不同规模的光伏电站,大力推进太阳能综合利用。以机关、医院、学校、宾馆、工厂等公共建筑为重点,建设一批太阳能热水系统示范工程。在城乡民用建筑领域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12层及以下新建居住建筑要采用太阳能热水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加快推进农村太阳能综合利用步伐,推广太阳能采暖房、太阳能温室养殖等。

(五)智能电网建设工程。以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初步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电网。在发电环节上,以改善电网调峰能力,提高电网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为重点。在输变电环节上,有效衔接跨区域的特高压电网,500千伏主网架和覆盖全市的220千伏输变电线路,使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区域电网更加坚强。规划建设盂县西烟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通过特高压交流通道消纳盂县“十二五”期间建设的两座2×100万千瓦发电机组,实现能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在配用电环节上,加快城乡配套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智能化用户电表等产品广泛应用。

五、 主要推进措施

1、加大政府资金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精心谋划项目,积极创造建设条件,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在煤炭产业转型发展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规模,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能够尽快形成较大产业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给予一定额度的贷款贴息,支持市内重点骨干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开发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符合省、市重点产业支撑项目和重点建设条件的新能源产业项目,优先列入相关计划,重点予以扶持。对新能源产业重点企业,优先配置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优化电力调度方式,优先保障新能源发电上网。

3、加大融资服务力度。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定期向金融机构推介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并争取给予贷款优惠利率。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新能源项目建设,探索建立政府资金参与引导,民间资本主导运作的产业发展基金模式,激活民间投资热情。加快企业重组,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与联合,对骨干企业跨地区重组和产业转移项目给予资金和优惠政策支持。

4、大力推进战略合作。密切跟踪国内外新能源开发利用趋势,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以及知名品牌企业的战略合作,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装备制造、科技创新等方面谋划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带动力和竞争力的重大项目。进一步放宽投资准入条件,鼓励民营资本、外资等参与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建设。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外地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营销网络,提高我市新能源产业竞争能力。

5、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探索激励新机制,通过环境留人,制度留人和物质留人,让各类人才有更大发展空间。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引人、留人和用人导向机制,积极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领军人才和实用型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提高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配套奖励和补贴标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提高管理队伍专业水平和管理技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多种灵活方式吸引国内外智力资源,努力形成高端人才集聚优势,提高研发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