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1-14 17:13:27
大
中
小
来源:
一、 发展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集聚区的现状
我市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要在现有工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近年来,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扩大招商引资,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集中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造就了一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独具特色的产业和相对集中的产业群。目前,全市已建成郊区白泉工业园、开发区东区工业园、盂县西小坪工业园等一些工业园区。全市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入园工业企业达到140户,安置劳动力2万余人,其中农业劳动力占88%,实现工业总产值近百亿,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工业园区已逐渐成为全市产业集聚和升级的有效载体,成为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的雏形,将成为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尽管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在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1、管理不够规范。大多数没有建立园区管理委员会,在工业园区的管理中,“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普遍存在,各级、各部门都抓,但都抓不到底;各级、各部门都管,但都管不到位;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渠道,这是大多数园区业主和企业反映比较多、比较强烈的问题。
2、主导产业不突出。在工业园区建设中,对入园项目没有进行筛选,导致园区产业不突出,没有形成特色产业区,缺乏整体的规划。
3、优惠政策不统一。工业园区对入园项目制定的优惠政策,都是根据各自的情况和条件而制定的,优惠政策之间的差异较大,使得入园企业和入园项目长时间难以选择和确定能够适合自己的工业园入驻。
4、资源共享程度较低。现在所建成的工业园区,大多数是单纯的企业积聚,没有形成产业的集聚、产业的互补和产业产品链,园区内公用设施的建设不够完善,公共资源的共享程度极低。
5、园区缺乏龙头项目。入园企业规模小是存在的普遍问题,如郊区白泉、盂县西小坪的耐火企业大多年产量3—5万吨,致使牵动效应不强,难以形成龙头,产业的集聚能力、辐射作用得不到发挥。
二、 发展产业集聚区面临的形势分析
我市的工业经济经过长期以来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煤、电、铝、机械、化工、新型建材为主的工业产业格局,除煤炭、电力产业外,其它的产业非常适合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方式,也应当在今后的发展中积极采取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方式。
(一)我市煤炭资源整合,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已基本结束,按照市政府出台的《煤与非煤联动发展实施意见》要求,要建设与煤炭同规模的非煤项目,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为我市煤炭资源整合,建设非煤项目打造平台,提供了保证,可以把非煤项目放在产业集聚区中进行规划建设,落户到产业集聚区中。
(二)为把我市建设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第一阶梯,引导和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市化进程,积极承接东部及国外各种产业的转移,努力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以优势产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科学引导,进行合理布局,培育和引导集聚区走产业化道路,走特色发展之路,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打造工业发展平台就是一个重大举措。
(三)产业集聚区是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双载体,是加快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是我市实现“千亿阳泉、百万新城”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规范产业集聚区发展,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承载能力,必须通过集聚优势要素,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依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经济循环”的发展思路,大力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努力实现“千亿百万”目标。
三、 产业集聚发展的指导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把发展产业集聚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一项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逐步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努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总体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打造11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和壮大5个具有一定规模产业集聚区,创建省级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基本原则
1、 产业集聚区建设要按照“规划科学、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原则,与我市建设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突出比较优势。
2、 产业集聚区建设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有利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承接东部产业的转移、有利于改善我市的环境质量。与调整工业布局紧密结合,突出集中效应。
3、 产业集聚区建设要与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紧密结合,要明确各自的产业定位,制定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突出结构升级。
4、 产业集聚区建设要与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紧密结合,突出新型工业和外向型经济。
5、 产业集聚区建设要与区域长远规划紧密结合,突出高起点。
6、 产业集聚区建设要与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紧密结合,突出可持续发展。
四、 产业集聚发展的重点及目标
重点项目:全市重点规划建设11个产业集聚区,作为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煤炭企业转产、发展现代工业、走工业强市道路的产业基地和接替平台。
1、 阳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装备制造集中区)
现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已完善了水、电、气、暖、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阳泉市规划的传统工业园,已有20余家企业(项目)入园。在此基础上扩容提升,形成东至阳五高速,南至白羊墅,西至白荫铁路,北至齐白路约1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与煤炭相配套产品、新型材料、机械制造、科技项目以及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加工型企业和循环经济企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
2、 白泉产业集聚区(杨家庄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
在首批被命名为“山西省示范工业园区”的白泉工业园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白泉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
3、 河底新型建材产业集聚区
规划总面积
4、 盂县西小坪耐火产业集聚区
规划面积
5、 盂县南娄煤电焦材产业集聚区
南娄镇周边规划面积
6、 盂县牛村煤电化工产业集聚区
位于牛村镇政府西北,规划面积
7、 盂县苌池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
苌池镇东南,孙家庄镇洪庄村北,规划面积
8、 西烟工业园
利用西烟一带的土地、矿山资源,发展生石灰、电石、PVC、电厂、水泥等产业链,积极规划建设阳泉北部的循环经济工业区。
9、 平定龙川乙炔化工产业集聚区
位于冠山镇东部和南川河、桃河中段两侧,总面积33平方公里,以耐材、铝材、化工材料为主的新型材料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的陶粒砂生产基地和钛铁粉焊接材料生产基地。到“十二五”末,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10、 张庄煤化工产业集聚区
位于平定县南部张庄、锁簧两个乡镇境内,总规划面积
11、 平定县巨城镇耐火产业集聚区
位于温和中段,岔口河两侧,总面积7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以耐火材料为主导产业。到“十二五”末,总产值达到20亿元。
规划目标: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要与我市建设新型能源基地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及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相结合;要与我市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要与发展新型工业化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相结合;要与我市“千亿阳泉、百万新城”的目标相结合;要与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紧密结合,实现我市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到“十二五”末,建成产业集聚区11个,规划面积达到
五、 政策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领导。建设产业集聚区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综合了土地、规划、环保、财政、税务、工商、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和现代经营管理等多种要素,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为此成立阳泉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协调领导组,凡涉及产业集聚区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建设规划、重大问题协调及市级重点产业集聚区认定等工作,由协调领导组研究决定。
2、突出县区主体责任。产业集聚区建设涉及大量的规划审批、土地占用、荒山平整、移民搬迁、农民补偿、道路建设、环境保护等具体工作,必须突出县区的主体地位和责任,调动县区在园区建设中的积极性,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和矛盾,使产业集聚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快速、健康、和谐发展。
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产业集聚区的建设首先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坚持市场化运作,政府资金也必须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支持。我市市级财政每年应列出1亿作为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区每年也要拿出5000万元的配套资金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4、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工业项目特别是重大工业项目,是产业集聚区的支撑,加快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第一任务,要多渠道、宽领域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凡进入区的企业,均可参照享受阳政发[2006]18号《阳泉市关于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实施办法》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
5、明确退城入区政策。要严格按照“阳泉市城市中心区工业用地调整规划”的要求,对市区内的工业企业实施分类型、分层次退城进区。对地处优越地理位置、通过土地级差收益能够提升企业整体实力的企业,要整体盘活,利用所获收益,退城进区,建设一个高起点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新企业。
6、引导新建项目入住产业集聚区。今后我市的重点建设项目、重点调产项目、重点技改项目、重点科技开发项目、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都要纳入产业集聚区的总体规划,放在产业集聚区中进行建设,这些项目可享受产业集聚区的各项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