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bt365娱乐场/阳泉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规划信息

阳泉市民营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3-01-14 17:44:02       大    中    小      来源:

 

  “十一五”以来,我市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强市富民的主力军。今后五年,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新型能源、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建设的关键时期,更是建设“千亿百万”目标的奋进时期。为实现我市民营经济的整体跨越、全面跃升,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阳泉市民营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一章 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回顾

一、 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民营经济积极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我市区位、资源等优势,加快改革和调整步伐,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康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1、民营经济已成为推进全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十一五”以来,我市民营经济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雄厚的工业基地,得到了长足发展,呈现出综合指标全面提升,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总量迅速扩张,效益大幅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到2009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89.58亿元,较“十五”末增长27.9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5.69%;完成营业收入316.5亿元,较“十五”末增长26.25%;上缴税金21.58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7.62%。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民营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和上缴税金占全市税收总额的比重均达到了1/3,呈现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可喜局面。

2、民营经济已成为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的蓄水池。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安排和转移了大量的城乡剩余劳力。到2009年底,全市民营企业户数已达29866个,从业人员19.11万人。其中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4.12万人,占到农村劳动力的62%,为农民提供人均收入3073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目前全市80%的新增劳动力和85%的下岗人员在民营企业就业。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占到全市社会就业人员的52.73%

3、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民营经济所占国民经济份额的不断增加,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三个农业县区,民营经济已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4、民营经济已成为发展对外贸易的推进器。“十一五”期间,全市民营企业紧紧抓住国际需求脉搏,自觉与国际经济接轨,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出口交货值大幅增长。到2009年底,全市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民营企业达22家,完成出口交货值3.62亿元,同比增长20.83%,占到全市出口额的60%以上。“十一五”以来,全市民营企业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24.4亿元,占到全市的78%。成为全市出口创汇的主要力量。

5、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力军。“十一五”期间,全市民营经济始终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特别是能够带动农民致富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第三产业相结合。到2009年底,营业收入千万元以上企业达到200家,较“十五”初净增174个,其中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7家,较“十五”初净16家。全市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22亿元,是“十五”初的25.55倍,年递增43.34%。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到1.655.942.5

6、民营经济已成为园区建设的源动力。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格局得到有效改变,工业园区、工业小区的规划建设,成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到2009年底,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白泉工业园区、西小坪耐火工业园区、平定龙川工业园区等三个县级工业园区为主体,以12个乡镇工业小区为辅助的民营经济集聚洼地。目前,3个县级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69家,从业人员14180人,完成增加值26882万元,利润总额达8840万元,上缴税金5300万元。

二、 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无论在发展速度、规模实力和产品质量,还是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劳动者素质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新产业比重偏低,结构升级有待加快。从行业分布看,我市民营经济仍然主要集中于一些高耗能、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传统领域,从事高新技术的企业数量相对偏少。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换代步伐较慢。科研经费少投入或没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弱,是长期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是龙头带动作用不强,横向对比实力不强。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面广量大的小型企业支撑,具有行业龙头的大企业、大集团相对较少,与临汾、晋城等地市相比差距很大。

四是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现代管理意识较弱。虽然近年来,民营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应用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民营企业仍面临着从业人员素质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是融资渠道不够畅通,担保机制不够健全。贷款难,担保难,融资渠道窄,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六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发展环境有待优化。面向民营经济的公益性服务和社会中介体系不够健全完善,在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融资担保、市场开拓等方面建设滞后,手段缺乏,难以适应民营经济发展到迫切需要。同时,信用缺失现象仍然存在,已出台的扶持政策停留在文件中、口头上的多,仍须在执行力度、落实到位上下功夫。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全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这条主线,以大创业、大发展、大提高为和结构调整主攻方向,以提升速度、做大总量、提高质量为总体目标,以自主创新为关键环节,以集约发展为主要取向,全力推进全民创业,突出“放开、扶持、带动、保护”四个环节,走“助大、扶小、孵化”之路,达到“六个一流”的目标,即总量一流、规模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效益一流、贡献一流,实现全市民营经济的全面跨越整体提升,推动阳泉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 基本原则

1、坚持能快则快的原则,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跨越发展。始终突出发展这个主题,切实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和与之配套的《实施意见》千方百计促民营经济快发展、强实力,能发展多快就要发展多快,尽快实现我市民营经济总量扩张和规模膨胀。

2、坚持放开放活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突出把握“放宽、保护、扶持、整合、创新”的工作方针,对民营经济在认识上“放眼”,政治上“放心”,发展上“放手”,政策上“放宽”,服务上“放活”。通过在“放”字上做文章,最大限度激活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实现民营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3、坚持做大做强的原则,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向科技型、品牌型、外向型、规模型发展。在扩大总量、加快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依托资源优势,狠抓技术改造、创新、引进,在“精、专、特、新、强”上下功夫,尽快形成一批“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发展”、“小买卖、大市场”的民营企业群体,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特色经济。同时,要始终坚持高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标准,设置符合我市的“绿色高压线”,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市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

4、坚持依法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强化服务。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民营企业要坚持市场主导,尊重市场规律,严格按市场规则办事,诚信经营、守法经营;政府机关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执收执罚行为,建立和完善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确保民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章 主要发展目标

遵循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定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总的方针为:扩量提质,强内拓外。总体目标是:五年实现民营经济总量翻番,“百龙千虎”初步形成,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和中部同类城市水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实现全市民营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向“半壁江山”的迈进。为推进“壮县、强市、富民”,打造“千亿百万”新阳泉做出应有的贡献。

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1、经济总量目标。(1)全市民营企业总数达38502个,新增8636个;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8亿元,年均增长30%。(2)民营经济平均增幅保持在15%左右,增加值达到198.2亿元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每年递增3--4个百分点,到“十二五”末,比重达到55%以上;上交税金达到47.46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50%以上。(3)全市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24.6万人,占社会就业总数的80%;为农民提供人均收入4500元以上。

2、企业发展目标。全市民营企业“百龙千虎”初步形成。到“十二五”末,(1)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型企业家增加到100家;每年新增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00家,总数突破1000家。规模企业中,营业收入超1000万元的企业达300个;5000万元以上达45个,年均增加3个;亿元以上企业达33个,年均增加3个;5亿元以上企业达8个,年均增加1个;10亿元以上企业5个,年均增加1个。(2)税收超500万元的企业达200个,超1000万元的企业50个,超2000万元的企业达30个,超5000万元的企业达10个。(3)全市民营规模企业主营收入占到全市民营经济主营收入的70%以上。力争有10家以上民营企业进入全省百强企业行列,努力实现民营企业进入全国500强零的突破。

3、科技进步目标。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适用技术为主体,一般适用技术和传统技术并存的多层次技术体系。民营企业用于科技进步的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3%,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技术水平,传统支柱产业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率达到7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新增注册商标100个,新增省级专利新产品50个;民营企业平均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5%,到“十二五”末年平均单位降耗20%以上;全市民营企业中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

4、结构优化目标。以特色园区和小城镇为依托,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型产业成长壮大,优势产品做大做强,形成具有较高成长素质和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产品结构。到“十二五”末,全市培育出了5个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重点是南娄集团、华通路桥、山西远鑫、保安煤矿、西小坪耐集团;全市民营经济中新型产业总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到新型产业“十二五”末新型产业增加值要占到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的三分之一以上;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率要达到70%以上,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35542

5、对外开放目标。引导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到“十二五”末,(1)全市民营出口企业要发展到40个,出口产品要达到200种;出口产品交货值要达到15亿元,净增11亿元。(2)民营企业进行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的企业达到500个,其中技术合作的300个,经济合作200个。

第四章 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围绕奋斗目标,“十二五”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千亿百万”目标,按照全市经济发展定位的总体要求,以扩大总量为目标,做大规模;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做实基础;以打造品牌为核心,做强特色;以培育素质为关键,做优质量;以良好环境为依托,做好服务。

一、 以扩大总量为目标,做大规模

1、突出全民创业,以创业增总量。要重点组织实施好“千户小企业孵化工程”。大力倡导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

2、培植龙头企业,用龙头带总量。要全力实施 “扶持企业成长工程”。纵抓产业链延伸,横抓产业群集聚,做强“百龙千虎”,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突出培植“三个一批”,即一批科技龙头企业、一批创汇大户、一批纳税大户,促进优势骨干企业规模的膨胀、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竞争力的增强。

3、搭建发展载体,靠载体扩总量。围绕推进资源型城市向区域型中心城市转型和新农村建设目标,努力搭建三大载体,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一是搭建市场载体。二是搭建园区载体。三是搭建城镇载体。

二、 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做实基础

加快项目建设是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实现县域经济大跨越的关键所在。要牢固树立以项目兴产业、以项目扩总量、以项目增效益、以项目促发展的理念,以上大项目、大上项目为抓手,做大单体企业,做强支柱产业。着力抓紧抓好一批大项目、精项目、优项目,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项目、特色项目、科技项目,集中精力兴建一批关系经济发展全局、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项目,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带动和促进全市民营经济腾飞跃升。一要借力发展,突出招商引项目。二要内部挖潜,发挥优势上项目。三要抢抓机遇,拓展空间建项目。四要落实责任,健全机制保项目。

三、 以打造品牌为核心,做强特色

一是要切实转变职能,做好规划、引导、扶持和保护工作。二是企业要进一步增强打造品牌的使命感、责任感。

四、 以培育素质为关键,做优质量

民营经济要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据更大位置,就必须以强化、提升整体素质为目标,在六大关结点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一是制度创新。二是管理创新。三是规模创新。四是科技创新。五是市场创新。六是文化创新。

五、 以良好环境为依托,做好服务

一是要优化政务环境。二是要优化法制环境。三是要优化信用环境。四是要优化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