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艺术品的价值不能用金钱衡量,那么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去评判这个问题,追溯梵高的生平,把这个问题留给对梵高感兴趣的人吧。
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
追溯
文森特·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后印象派画家并不是印象派发展到后期的意思,而是印象派之后的一个画派,印象派画作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所自然呈现的瞬息即逝的颜色。比如莫奈的《日出·印象》,光和色是印象派画家作画的追求。
克劳德·莫奈 《日出·印象》 1872
而后印象派画家则反对印象派画家被光影、颜色所束缚的作画方式,他们提倡为画作赋予主观感情,不被客观事物桎梏。
因此后人在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画作中体察到了极大的感情冲击,这也是他之所以被这么多人喜爱的其中一个原因。
《夜间的露天咖啡座》这幅画是梵高发病前所作的最后一幅画,这是梵高在法国阿尔经常光顾的一家24小时营业的咖啡馆,画完这幅画三个月后,梵高就发病了。
文森特·梵高 《夜间的露天咖啡座》1888
通过这幅画中的夜空,我们可以发现它与《星月夜》中的那个狂乱的“夜空”大不相同,《夜间的露天咖啡座》有一种静谧和舒适的感觉。
1889年《the starry night》星月夜 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
而此时(1888年),梵高邀请了好友高更与自己同住,就在那年的12月23日,发生了那起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割耳事件”。
梵高的家族、朋友与病情
追溯
梵高与高更在巴黎相识,梵高还向高更展示自己的作品《向日葵》,并获得了高更的赞赏。
梵高的作品无人赏识,以致生活潦倒,酗酒导致病情加重,仅靠弟弟提奥的资助生活,但这也给弟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负担,不得以只能将梵高送去法国阿尔,此时梵高心情颇佳,还给弟弟写信道:
“这里的河水是绿色的,天空之蓝犹如日本木雕中的颜色。”
他还装饰了自己的房间,之后给妹妹明娜写信:
“我在这里的房子,外面漆成鲜黄油般的黄色,搭配着耀眼的绿色百叶窗,房子在一个广场中,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这房子里有一个绿色的花园,里面种了梧桐、夹竹桃和洋槐。房子里面的墙完全被刷成白色,地板由红色的砖块铺就。在房子的上空就是耀眼的蓝天。在这间房子里,我可以生活、呼吸、沉思和作画。”
一切,只差高更。梵高邀请高更来到阿尔之后,两人度过了一段开心的日子,但由于两人性格的不同(梵高生活邋遢,喜欢自言自语,高更追求原始野性,高傲自大),在相处62天后,两人感情破裂,而著名的“割耳事件”就发生在此时,“割耳事件”的真相虽然说法众多,但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梵高其实出身于一个在当时算得上显赫的家庭,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穷困潦倒,又让他在成人后如此敏感呢?
梵高的伯伯文森特·梵高(没错,同名)创立了古庇尔画廊。古庇尔画廊几乎垄断了欧洲油画交易领域,由此可见,梵高的家族还是非常庞大、且有经济实力的。
森特伯伯像
梵高的爸爸多洛斯·梵高与妈妈安娜共生育了六个孩子。梵高是这个家庭的长子。但其实在这之前,安娜还生育了一个孩子,出生不久后就夭折了,这个孩子也叫文森特·梵高。
在梵高生前的很多书信往来中,他写道他觉得自己不是母亲真正爱的那个孩子。母亲爱的是那个哥哥,所以自己才能叫文森特·梵高。
梵高的父亲多洛斯·梵高与母亲安娜
安娜并不理解自己的儿子梵高,并且觉得他性格古怪,在梵高离开家之后,母亲安娜将梵高的画全部像处理垃圾一样丢了出去,就连梵高送给她的画作,她也不屑一顾。
文森特·梵高《母亲肖像》 1889
但梵高却一直想努力向母亲证明些什么,他对母亲有一种孩童式的依恋。
梵高的父亲是一名牧师,当父亲得知梵高与妓女西恩在一起后勃然大怒,在圣诞节前将梵高赶出了家门,梵高痛恨父亲冰冷、不知变通、缺乏感情,并说服弟弟与家里决裂,就在此时,父亲中风身亡。而妹妹安娜认为是梵高害死了父亲。
文森特·梵高《圣经》 1885梵高根据父亲遗留下来的《圣经》而作
就这样,梵高的家庭分崩离析,而他也就此展开了更加坎坷的艺术生涯。
梵高在弥留之际精神状况一直不太好,但他清醒时依然会作画,1889年,他创作了那幅著名的《星月夜》,就在第二年的7月,梵高举枪自尽。
在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只关心他怎么死的,可又有谁知道他是怎么活的呢?”
是的,但爱梵高的人并不会在意他的作品究竟在拍卖会上以何种高价成交,也许他们爱的只是那些亮丽的厚涂的颜色、那个狂风吹得星星都变形的夜晚、和那些亮黄色的午后里,发着光的麦田与草垛。
更多有关梵高那些不为人知的人际关系,都收录在了《VAN GOGH’S INNER CIRCLE》这本书中,这本书揭示了梵高的暴躁性格、他的爱情、与同事疏远的关系,以及这些人际关系给他的作品带来的影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